端午故事三則
農歷五月初五,俗稱端午節,是華人夏季最盛大的傳統節日。端,初也,也就是開始的意思按地支順序推算,五月為午,而午與五又同音,所以,端午又稱端五。五月五日,月與日同為五,故古也稱為重五,與九月九日稱重九之意相同。古人也把午時當作陽辰,所以端午也有端陽之稱。明清時代,北京一帶也把端午節稱作女兒節或五月節。端午節起源的說法有好幾種,其中以紀念兩千多年前,憤投汨羅江的中國大詩人屈原說最廣為流傳。
故事一
紀念屈原,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《續齊諸記》和北周宗懔《荊楚歲時記》的記載。據說,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,死后為蛟龍所困,世人哀之,每于此日投五色絲粽子于水中,以驅蛟龍。又傳,屈原投汨羅江后,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,一直行至洞庭湖,終不見屈原的尸體。那時,恰逢雨天,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。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,再次冒雨出動,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。為了寄托哀思,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后オ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。看來,端午節吃粽子、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,有唐代文秀《端午》詩為證:“節分端午自誰言,萬古傳聞為屈原。堪笑楚江空渺渺,不能洗得直臣冤。”
故事二
迎濤神,春秋時吳國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,化為濤神,世人哀而祭之,故有端午節。這則傳說,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。伍子胥名員,楚國人,父兄均為楚王所殺,后來子胥棄暗投明,奔向吳國,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。當時楚平王已死,子胥掘墓鞭尸三百,以報殺父兄之仇。吳王闔廬死后,其子夫差繼位,吳軍士氣高昂,百戰百勝,越國大敗,越王勾踐請和,夫差許之。子胥建議,應徹底消滅越國,夫差不聽,吳國大宰,受越國賄賂,讒言陷害子胥,夫差信之,賜子胥寶劍,子胥以此死。子胥本為忠良,視死如歸,在死前對鄰舍人說:“我死后,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,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”,便自刎而死,夫差聞言大怒,令取子骨之尸體裝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,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。
故事三
龍的節日,這種說法來自聞一多的《端午考》、和《端午的歷史教育》。他認為,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”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。其主要理由是:(1)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,都與龍相關。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龍所竊,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。(2)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系尤深,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發紋身“以像龍子”的習俗。(3)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肘五彩絲系臂”的民間風俗,這應當是“像龍子”的紋身習俗的遺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