閱讀的方式和意義
自古倉頡造字之始,文明開始傳承,知識有了載體。從甲骨文到竹簡,從絹帛再到紙張,再到當今的網絡閱讀,不難發現文字以不同的書寫形式出現,知識的光輝在閱讀中顯現。
讀書無對錯方法。古人有讀書一日十行者,今者亦有之。由此可鑒,書不一定要慢讀。慢讀所耗時間長,但所得所悟必更然為充分。快讀所耗時間短,但能更快的檢索有用的信息。兩者相輔相成,各有利弊。
關于“碎片化閱讀”,我更傾向定義為提前明確自己所需知識內容,定向檢索相關文獻,在文獻中快速獲取所需內容,節省大量時間提高工作學習效率。此閱讀方法中,比之閱讀可能前期的準備工作更為重要,清晰的思路,明確的目標才是所謂“碎片化閱讀”的核心。然而當下,大家在瀏覽網絡資訊時,漫無目的的閱讀瀏覽,知識猶如鳥兒在空中飛過,未在腦海中留下一絲痕跡,將這種閱讀方法定義為“碎片化閱讀”我認為時有失偏頗的。它體現在讀書時囫圇吞棗,一知半解。不僅不能夠抓住文章大意,而且也沒有自己的感受與見解。活像是被八股文所禁錮的思想家——不懂裝懂。
但是此類“碎片化閱讀”僅表現在網絡上嗎?其實不然。在現實生活中也有人利用網絡的便利,閱古博今,品讀名著。所以此類“碎片化閱讀”所反映的問題是人們難以耐下性子去讀書,而非是在網絡的“快”生活模式下的常態,人心是時常浮躁的,若能耐下性子平靜下來,細細品味一篇文章的精華,卻是相當可貴。
要正確認識閱讀的作用,真正在閱讀、學習中提升自己。在曾經只有竹簡的社會中,有人寫下千古名句傳萬世千秋;在現今網絡文學的發展下,有人依然寫下生命贊歌口口相傳。當有人單方面抨擊網絡閱讀,過分贊揚紙質書籍的時候,我總會想起馬云先生說過的一句話:“電子貨幣不會徹底代替紙幣。”因為不論是電子貨幣還是紙幣,其使用的本質是一樣的。
其實無論是怎樣的閱讀方式,并不影響大家的知識量。真正影響大家“碎片化閱讀”的根本原因,是自我的思考與應用。如果只讀不用那和不讀有什么兩樣呢?正確地應用知識才是閱讀的最終目標,切不要本末倒置,責怪于閱讀本身。畢竟知識可以多學少學,但不可書到用時方恨少,這才是讀書的意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