瑞金中專 21秋計算機應用2班 鄒亞軍
春分已過,校園里的茶花、桃花等花朵相繼開放,走在校園里我不由地就想起來一首詩,朱熹的《春日》“勝日尋芳泗水濱,無邊光景一時新。 等閑識得東風面,萬紫千紅總是春。”無意間,耳邊傳來幾句刺耳的話:“我……這花……漂亮!”,一瞬間!美好的畫面蕩然無遺!
這就是典型的“文字失語癥”,何為“文字失語癥”?“文字失語”并不是一種疾病名稱,而是一種表達能力的弱化的現象。“文字失語”并非由病變導致,在某些場景中,“文字失語者”是可以進行正常表達;而當需要進行邏輯完整、復雜長篇的表達時,他們就會“宕機”,從而詞不達意、言不由衷。
曾幾何時,我們的先輩會用“芙蓉不及美人妝,水殿風來珠翠香”去形容美人;會用“風華是一指流砂,蒼老是一段年華”來描述感傷之情;會用“四海翻騰云水怒,五洲震蕩風雷激”來描寫一個人的厲害。而現如今,年輕人開口便是各種網絡新梗,形容一件事的厲害除了“絕絕子”別無他話,表達對某事某物的熱愛只會“yyds”,“懂的都懂”成為了朋友之間聊天的密語……我們不可否認,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表達習慣,她們的語言必然成為一個時代的烙印,而這些烙印也隨著歲月的洪流印刻在每個國民的心中,就好比唐詩宋詞,一提便知道是哪個時代。
但過度熱衷的追求那些極其簡單、表象的表情包、新興詞語、流行梗,也讓我們的日常表達詞語逐漸匱乏,甚至于在日本有關方面向武漢捐贈物資,物資箱上“青山一道同云雨,明月何曾是兩鄉”的詩句讓網友驚艷,但評論下面,只剩下一片的“贊”、“加油”以及“奧利給”等詞。在萬物皆可“絕絕子”的今天,是否還會有人保持理智,用清晰的邏輯表達自己所想呢?
“文字失語者”們又該如何自救?余光中曾說過:“語言誠然是活的,但應該活得健康”。我們尊重每個時代的語言,亦要懂得每個時代的語言,但不可讓自己被文字、語言所操控,而要延伸語言美學。“文字失語者”的自救,應當對網絡詞語取其精華,棄其糟粕,應當充分吸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,感受和傳承她的永不過時的內涵和魅力。
(指導老師:張永哲)